在这个世界上,与日本能称得上“门当户对”的,或许唯有“隔海相望”的英国。
英国同为名副其实的岛国,拥有特立独行的“岛民”特性,与日本相似。两国因相近纬度而气候接近,具海洋性特征。且日本东侧的北太平洋暖流与英国西海岸的北大西洋暖流均汹涌,自然条件共鸣。
此外,英国与日本虽孤悬海外,却与亚欧大陆相近,两者均与亚欧文明纠葛难解,成为令对面亚欧大陆文明深感复杂且难以释怀的存在。
二战后,两国均成为美国不可或缺的盟友,忠实追随美国并坚定捍卫其利益,多次荣获美国的赞誉。
日本与英国在诸多方面均展现出高度相似性,这表明两国实力即便非完全对等,也至少是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尽管日本国土面积大于英国,且GDP远超英国,但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却远不能与英国相提并论。
在备受瞩目的G7峰会上,英国首相与美国领导人谈笑自若,酒酣耳热时亲如兄弟。而美国即便醉意朦胧,也能在众宾客中迅速认出日本首相,热情介绍道,这是我最忠实的伙伴。
英日条约允许相互驻军,尽显不对等。若无英国积极推动,日自卫队难赴欧洲。英国此举意在亚太分羹,即夺日本利益,日本被动显而易见。
为何日本,尽管国土面积广阔、经济发达,在英国面前却显得微不足道?静夜史认为,这并非日本不努力,而是缺少实现蜕变的历史契机。
简而言之,日本作为帝国主义末班车上的列强,对身为黄种人国家的现状深感绝望。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竭力增强国力,并急于实施“脱亚入欧”的百年战略。
对日本而言,击败清王朝仅是基础,战胜沙俄仅是起步。欲跻身真正列强之列,日本最佳途径便是效仿其他列强之行。
鉴于日本“岛国”的特性,其具备潜力成为下一个如日中天、影响力遍及全球的帝国。
尽管西方国家全力支持日本技术革新,倾囊相授,但日本始终未能完全西方化。其深受中华文明影响,表面西方化元素再多,也无法掩盖其作为中华文化圈国家的本质。
二战后,美国与其他战胜国短暂交锋,终独占日本,助其“脱亚入欧”进程加速。然而,日本似乎渐行渐远于赶超英国的目标。
这让日英两国困惑不已。英国加速衰落,美苏力推第三世界独立,欲将其贬为三流。而日本借朝鲜战争红利及西方产业转移,经济崛起,1968年超越德国,成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日本产品,尤其是半导体产业,已风靡世界,远超美国。这迫使美国政客采取扶持韩国等策略,以遏制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影响力。
日本本应成为英国仰望的楷模,然而为何日本仍显得底气不足?这一现状着实令人费解。
静夜史认为,经济非国力全部,英国近代史发展领先日本数百年,日本难以企及,尤其在日本成为美国附庸后,差距更显著。
15世纪日本闭关时,西方大航海时代兴起。西班牙、葡萄牙短暂辉煌,尼德兰帝国极盛后,英国崛起,建立了超越西班牙的庞大日不落帝国。
英国因其岛国地理位置相对孤立,享有较为安全的国内环境,从而顺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获得了显著的先发优势。
彼时,欧洲大陆仍深陷纷争,硝烟弥漫。英国趁机扮演“离岸平衡者”角色,搅动大陆局势,加剧混乱,从而脱身专注于全球扩张。
因远洋航行依赖风帆动力,英国凭借丰富水手资源占据优势,其殖民地版图因此迅速扩张。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革新舰船动力,削弱了英国远洋优势。加之英国受殖民地拖累,产业升级受阻,日不落帝国由盛转衰,第二次布尔战争更预示其崩塌开始。
一战后,英国虽胜却力衰,遂转而“改组”日不落帝国为英联邦,此温和之举有效抑制了殖民地反抗,为英国在国际上维持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期,日本展现出极大野蛮,不仅在亚洲、澳洲发起侵略战争,还妄图挑战美国,结果成为史上唯一两度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
日本的强硬做法与法国相似,但不同的是,法国受挫后仍能在非洲称霸,而日本在亚太地区却遭到了周边国家的普遍反对。
日本起步虽晚,却未能后来居上,反而差距渐大。因缺乏殖民积累,其国际影响力远不及英国。韩国被日本觊觎千年,但殖民痕迹被大国抹去,韩国对日本深恶痛绝。
更为尴尬的是,日本最大的短板在于,不仅缺乏历史积累,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未曾拥有如英国那般广泛的影响力。
英国活跃于国际舞台,得益于与美国的紧密血缘联系及美方的坚定支持,更关键的是,其面对的欧洲大陆历史上始终未能实现真正统一。
只要欧洲大陆仍处于分裂状态,英国就有足够的机会加剧混乱,使本已矛盾重重的欧洲大陆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且混乱不堪。
如今,冷战结束后,美国确立了“制衡俄罗斯,并借机削弱欧盟”的战略。在美国的煽动下,脱欧的英国找到了进一步制衡欧盟的机会。
反观日本,处于强邻环绕的“东亚”,中俄皆非其可轻易挑战。尤其是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历史上五次激战,最终粉碎了日本野蛮侵略的狂妄企图。
如今,我们依旧维护着国土完整,使得向来无机可乘的日本更难以重现英国在欧洲四处扩张的历史奇迹。
当今日本时刻企图染指宝岛,且相较于美国,其干涉与动武之意更为坚决。然而,此等冒险行径,终将让这个狂妄之国陷入无尽深渊。
宝岛问题关乎我们的核心利益,绝不容妥协。在此背景下,日本的任何野心都显得不自量力,注定是自取灭亡的明证。
若日本消失之时,谈及赶超英国的可能性,便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因之前提已不复存在,无需再议。
存在诸多不足,恳请您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修改。
#百家说史迎新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